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法院信息
“数字体检”,为优化营商环境“把脉开方”
  发布时间:2023-11-20 10:34:41 打印 字号: | |

2021年以来,石景山法院创新建立“数字体检”工作机制,聚焦“整体性数治”,按照“校核相关关系—找准风险病因—开准治理药方”的思路,联合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并依托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汇聚的审判资源信息,分析研判“社会治理司法指数”一级指标下的“生活和谐”“营商环境”“诚信社会”“平安社会”等4类26项指标,深入分析指标变动背后可能存在的区域治理问题,对辖区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开展“数字体检”,充分发挥司法数据为经济发展“把脉开方”的作用。

11月16日,该院召开“依托‘数字体检’助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新闻通报会,就2021年1月以来该院开展“数字体检”及审判执行工作过程中所发现的涉企业经营类法律风险问题进行提示通报。

据该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闫辉介绍,“营商环境”司法指数以商事案件、投资权益纠纷案件、破产案件、民间借贷案件对应案由的每万人成讼率、非法集资犯罪发案率以及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衡量标准,主要包括商事活动纠纷风险防控指数、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指数、企业破产重整指数、商事案件审理效率指数、民间借贷风险防控指数、非法集资犯罪风险防控指数等6项指标。闫辉说道:“数据显示,我区‘营商环境’司法指数中有3项指标指数呈现异常状况,其中个别类型‘商事活动纠纷风险防控指数’在异常区间波动,‘民间借贷风险防控指数’成为新晋异常指数,‘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指数’处于预警期间。”

结合上述指数,经对石景山法院受理的商事案件进行映射分析,综合案件类型、案件数量、涉案主体等情况,闫辉对企业经营中主要面临的内部治理、外部经营及中小股东权利保障三方面的法律风险着重进行提示。他谈到,商事主体内部治理运行节点风险不容忽视,比如,股东资格确认纠纷反映出股东与股东或公司之间的经营行为存在不规范现象,公司决议效力确认、撤销纠纷暴露出商事主体在公司日常运营及关键节点缺乏合规意识。他提示,商事主体外部经营规范性管理仍需加强,结合买卖合同纠纷和民间借贷纠纷来说,外部商事行为的规范性、诚信性问题亟待解决。他指出,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在商事主体运行中存在受损害风险,商事主体的组织结构、内部决策、财务管理等程序合规性或必要事项影响着中小投资者或股东的权利实现。

针对以上风险及受理的相关案件情况,该院提出意见建议。就企业而言,应规范内部运行管理程序,强化审批监管,强化控股股东、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勤勉义务和信义义务等。应着力增强外部交易的规范性和程序性,加强事前风险评估,科学合理开展融资,秉持契约精神,遵循行业规范,及时全面履行交易义务,注意留存相关证据,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应积极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保护劳动者权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坚持诚信经营。对中小投资者而言,应对参与公司经营的风险提高认识,并在自身能力范围内预先作出风险防范安排,灵活采用公司章程、协议、决议等治理工具制衡大股东的权利,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要积极采取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接着,民事审判二庭负责人张英周通报三起典型案例。一起因股东怠于履行清算义务引发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案件中,北京某商贸公司的清算义务人,即股东孙某、王某怠于履行清算义务,导致公司主要财产、账册、重要文件等灭失,无法进行清算,北京某装饰公司作为债权人,主张孙某、王某对北京某商贸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依法清算是企业退市的必由之路,必须树立依法清算、有序退出的理念,依法及时履行清算义务”,张英周提示到。


扫码查看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李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