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本”一样的判决书
商事案件往往涉及的公司比较多,有的公司账目非常混乱,如何引导当事人从诸多材料中抽丝剥茧,厘清公司账目,明确争议金额,考验的不仅是法官的能力,更是耐力和心力。
在一起某钢材公司诉某贸易公司的合同纠纷中,双方往来账目跨越8年,不仅包括建材买卖合同账目,还包括通过银行融资的多笔钱款往来,更为棘手的是,原被告双方的做账方式不同,这些账目在多重合同关系中相互嵌套,如何区分款项性质以及款项对应的合同关系成为了案件审理中最关键、最困难的环节。
为了厘清账目,宋颖先后5次组织双方到庭,对140份合同,90余册记账凭证,上千张发票、明细和银行流水一一进行核对,每次对账时间长达4个多小时,法官制作的对账笔记多达50余页。随着账目逐步厘清,双方往来款项的性质及所对应的合同关系也渐渐明晰,在证据和数据面前,双方认可法庭的判决,被告在判决后如期履行了还款义务。
谈起这个案子,书记员王晓蒙依然记忆深刻:“原被告每次对账都要用几个行李箱来拉账册,审判台上摊满了各种票据,几十页判决书就像账本一样,字里行间都在‘算账’,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宋颖法官是个‘会计’。”
宋颖是天生就对数字敏感吗?据晓蒙说,生活中的宋颖法官是一个对金钱钝感力十足的人,“我们拼单买外卖,姐每次账都算错!”算的清楚工作中的上亿案款,却算不明白生活中块儿八毛。世事千头万绪,无非用心二字,心思用在哪儿,精力花在哪儿,收获就在哪儿。
案件调解就是在“算账”
宋颖团队的办案质效位居庭室前列,这与团队的调解结案率高有很大的关系。谈到这方面的经验,宋颖认为,案件调解就是在“算账”,帮助当事人算好“三笔账”是开展好工作的抓手:一是为双方当事人算好“法律账”,将案件相关的法律规定向当事人解释清楚,让双方对判决结果有预判;二是向原告算清“风险账”,包括诉讼请求不当承担诉讼费、不能充分提供证据在内的诉讼风险;三是向被告算清“成本账”,包括经济支出、时间损耗、情绪消耗等诉讼成本。
在一起借款合同纠纷中,原告李某和被告郑某系“发小”,两人因借钱产生纠纷,审理中,郑某对李某所诉事实提出异议,一口咬定钱是李某委托郑某代为炒股,并非借款。为了查明事实,宋颖认真核查双方转款金额、微信聊天记录及郑某收款后的资金流向,结合以上证据,她判断,李郑二人确实存在借贷关系。考虑到双方感情熟络,用调解方式更为妥当,她便把二人传到法庭,结合《民法典》相关规定,向他们详细讲解了民间借贷中借款行为的认定及法律后果。随后,又与二人单独谈话、分别劝说。最终,双方达成和解,郑某延期3个月支付欠款给李某。
“郑某,你看李某这么爽快,这钱到期可不能再拖欠了。”临走时,宋颖叮嘱到。
三个月后,宋颖收到李某送来的锦旗,“法官,钱收到了,感情也没丢,感谢您!”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调解中将‘三笔账’算明白,引导当事人权衡利弊,充分调动双方的调解意愿,将极大地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宋颖谈到。
团队管理要算清“成长账”
法官作为审判团队的核心,不仅要在业务上表现出色,更要在团队管理上找到方法,如何帮助团队成员更好的成长,宋颖有自己的思考。
王晓蒙是宋颖团队的书记员,入职不久,宋颖就要求她学习调解技能,“刚开始,我还不理解,觉得记好庭就行了,案子怎么判,那是法官的工作。”这个想法,在有一次参与案件调解成功后改变了,“那个案子其实不复杂,但看到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的场面,那种心里的成就感让我明白了能力提升的意义。”此后,宋颖每次调解都会带着晓蒙,晓蒙在调解方面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相比晓蒙,侯丽雅是刚加入宋颖团队中的新人,但此前多年的法官助理经历,让她在案件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入团队后,宋颖便有意识的将简单的民事纠纷分配给丽雅先行处理,“她把我看成是法官预备役,在培养办案能力方面给了我很多建议。”在宋颖的帮助下,丽雅的办案能力迅速提升,团队常规案件的流转时间得到进一步压缩,这也为团队集中精力处理复杂案件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作为团队长,我既要学习会为大家托底,更要学会为大家托举,算清每个人的‘成长账’,并帮助他们成长,是我对大家的责任。”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宋颖的成长就融在了一笔笔的“算账”经历中,这些经历让她成为了“六边形战士”,也影响、帮助周围的人向更好的自己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