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法官风采
章朝华:在“问学”中增长“学问”
作者: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4-11-06 14:49:04 打印 字号: | |


“尽心一点,周到一点,坚持把力所能及的事都做好,做到问心无愧。”章朝华声音明快爽朗,就如冬季的暖阳,充满正能量。

办公室干净而简朴,卷宗、文件、书籍,分门别类整整齐齐码在柜子里。

今年是章朝华入院的第八个年头,也是成为法官的第一年。作为一名新入额的年轻法官,她对工作充满热情与活力。

“爱提问”的小姑娘

2016年,章朝华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心中怀着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憧憬,走进石景山法院的大门。

初入法院,章朝华从立案庭内勤做起,做着协调、分案、送达、调查等基础而繁杂的工作,对她来说,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

章朝华爱提问,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她总喜欢向周围人请教。

送达如何提速、调查怎么全面,同样的问题,她喜欢收集不同人的意见,并在认真总结后进行方法优化。

得益于走哪儿学哪儿的好习惯,入院八年,章朝华完成了法官助理到员额法官的蜕变。回望过往,每一次真诚发问都是她获取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源泉,来院之初那张青涩的白纸已在不知不觉中绘成画卷,法律也不再是象牙塔中的文字堆砌,法条也渐渐和那些鲜活的案例相连,慢慢变得有血有肉,具有生命力。

成为法官后,“爱提问”的习惯依然伴随着章朝华,她把自己当“学徒”,向资深法官们学习取经,同时也会检索类案进行比对参考。

“她热爱法律,这些爱都融在了一次次的真诚发问中,走哪儿问哪儿,是她对这份职业的敬畏和尊重。”这是同事们对章朝华的评价。

“法官面对的当事人有很多,但当事人面对的法官可能只有你一个。”法官的工作,要摆事实、讲道理,但要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前提在于信任。信任不是靠一件法袍、一个法槌赋予的,而是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一言一行经营出来的,多问多学才能多进步。


工作要多问问方法

2019年,章朝华进入速裁团队,负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工作。做助理工作的几年间,章朝华深知单纯依靠判决并不能完全解决纠纷,有时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因此,在工作之余,她总是问自己,是否还有更高效的方法。

从协助法官办好案,再到带着团队办好案,一路走来,章朝华总是不断问自己,“怎么才能帮助当事人真正解决麻烦?”她认为不能只盯着手上的案子,还要把功夫下在案外,做积极的探索者。

速裁团队有很多调解员,为了充分发挥大家的作用,她探索出“三结合”速裁调解工作法:一是法庭调解与上门调解结合,依托石景山法院“一米法庭”,将调解的场所从法庭拓展到当事人身边,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发源地;二是人民调解与行业调解结合,根据案由和案情,将合适的案件分流至行业调解和人民调解,让专业调解员充分发挥作用;三是调解与速裁相结合。对于未能调解成功的速裁案件,及时转入庭审,由法官审理判决,这既能充分发挥速裁作用,也能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在案件办理中多问才能找到答案

“真没想到案子能这么快解决,拿到工资心里倍踏实!”几名农民工、不一样的方言,却异口同声说着一样的话语,“章法官,谢谢您!”

那是一批劳务合同案件,在看到案卷的第一时间,章朝华注意到该案涉及到农民工工资问题,几名在工地打工的工友均未收到分文工资并诉至法院,长期的工资拖欠导致几人经济困难,生活难以维系。于是,章朝华迅速找出几名农民工的案件材料,一一拨通电话了解情况。

目前几名农民工已投入到新的工地工作,工作地点分散在全国并不固定、且白天工作时间无法接听电话,送达及调解工作的开展成为了一个难题。案情僵持不下,时间不容耽误,几位农民工来自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得让大家揣着工资回家过年。

“怎样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呢?”朝华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决定利用晚上农民工休息时间开展工作,并通过建立微信群聊等方式与当事人联系,及时沟通案件进展。

“怎样才能实质履行呢?”她认为被告项目负责人是关键,于是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做释法工作,设身处地阐明目前几名农民工困难的生活现状,负责人也由一开始不愿配合到被法官的认真和耐心所打动。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方案。至此,一起涉及8名农民工工资的案件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本案共计追回工资款30余万元。

“当事人面对困境,求助于法院、求助于法官也是不得已之举,作为法官,有能力也有义务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从根本上化解纠纷。

成长,不只是时间的累积。从助理到法官,章朝华在发问中收获,在发问中成长,“对我来说,法官这个职业,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学习就要勤思考,勤发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边问边学,才能增长学问。”


 
责任编辑:李子姣